寻迹抗战史 青春担使命‖理学院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成果展示
2025-08-22 13:26  

寻迹抗战史 青春担使命‖理学院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成果展示

为深切缅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,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精神血脉,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“用好红色资源、赓续红色血脉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落实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的全国性部署,理学院“忆烽逐光”实践团以青春之名踏上历史寻迹之路,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厚植家国情怀,在精神的传承中践行青年担当,以实际行动呼应国家对新时代青年“知史爱党、知史爱国”的殷切期望。

ca5e61305016a5e2b69a92ba77469293

团队名称:“忆烽逐光”实践团

建队组织:理学院

指导教师:张馨予

团队负责人:王智慧

团队成员:闫宇航、张珈玮、刘蕊、姚俊渤、邵超航、邢嘉祎

实践地点:黑河市爱辉历史陈列馆、马占山将军纪念馆、哈尔滨市党史纪念馆、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遗址与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

从边疆防线到民族脊梁:在历史现场锚定国家坐标

ee4a46b5f965dcc9ab544479108eeb2b黑河市爱辉历史陈列馆内,从《尼布楚条约》前到清朝《北京条约》后这两百多年沙俄不断东侵、蚕食、鲸吞中国东北的悲惨历史,着重展示了《瑷珲条约》的前因后果、清政府的腐败和䊨弱不堪、沙俄政府的巧取豪夺,甚至野蛮残暴,先后侵占了从黑龙江以北、乌苏里江以东到外兴安岭及库页岛约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。边疆每一寸土地都是国家屏障,爱辉人民守护的不仅是家园,更是民族尊严的底线。

马占山将军纪念馆中,"江桥抗战"场景震撼人心。1931年,马占山将军以简陋装备打破"日军不可战胜"神话,"宁可战死,绝不做亡国奴"的誓言穿越百年仍振聋发聩。从个人抗争到民族觉醒,马占山的选择印证:国家危难时,每个个体的担当都是民族复兴的基石。

967b80345ca21b08c16f5703130aa199


从政党引领到人类正义:在精神谱系中升华价值维度

哈尔滨市党史纪念馆的史料长廊里,中共哈尔滨组点燃的星星之火与赵尚志、赵一曼等先烈的热血足迹交相辉映。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,中国共产党引领民族救亡的历史必然,正是"国家至上、民族为本"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。全城民众同仇敌忾的抗争洪流,告诉我们团结奋斗始终是国家发展。

91b7d2d7e5465e70d2a80086e35dbbc1


在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遗址与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,侵略者的暴行留下了永远的民族伤痕。展柜中的刑具、实验记录与受害者证词,不仅是"弱国无主权"的惨痛教材,更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反对霸权、捍卫正义的警示碑。这些遗址超越了国界,它们在诉说:维护国家主权与守护人类良知,是每个时代的共同责任。

cdf46908b420597dd109f2e6532cabb5
7c7c99b695bc2c7ec7b5ea6bc3ad948b
7c7c99b695bc2c7ec7b5ea6bc3ad948b

   此次理学院的“忆烽逐光”实践团之行,既是扎根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的鲜活实践,更是理学院师生以史为鉴、培根铸魂的生动课堂。走出历史现场,红色基因已悄然融入团队成员的青春血脉。大家纷纷表示,将把实践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化为前行动能,以“小我”融入“大我”,让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。未来,他们将以知识为笔、科技为墨、热忱为色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“精神长城”的青春篇章,让抗战精神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薪火相传,用青春之力托举强国之梦,以奋斗之姿镌刻属于这代人的使命坐标。

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