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龙江在革命和建设时期,陆续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、北大荒精神、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,这四大精神共同的核心内涵就是“爱国和奉献”,在四大精神的引导下,一代又一代龙江人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高举旗帜、艰苦奋斗,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北大荒精神
精神内涵
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 无私奉献
(出自《历久弥心的北大荒精神》)
不畏困难、拼搏实干的艰苦奋斗精神
精神解析
1949年3月,东北行政委员会派农业部秘书丰年同志到嫩江县创办鹤山农场。先遣人员只有9人,在茫茫的雪原上,他们架起了第一顶帐篷,迎接北大荒的暴风雪。3月3日,9个人举行了建场典礼,对空鸣枪3声,作为庆贺的礼炮,9个人把9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,从此,荒原上响起了春天的歌声。
1978年,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——这是垦区改革的现实环境;1979年,国家对黑龙江垦区实行财务包干,30年“铁饭碗”的历史宣告结束——这是垦区改革的必要条件;1984年,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:“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,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,办好家庭农场。”至此,垦区改革找到了突破口。
1954年10月,中央决定农建二师集体就地转业,而这时,正是国家实行军衔制的前夕。连年征战,曾立下汗马功劳的官兵们,本来可以通过授衔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,但是,他们服从了大局,8300名官兵默默耕耘,奋力创业。他们以民族振兴的大局为重,以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为荣,表现出共产党人先公后私的高风亮节。
北大荒的开发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,拓荒者们承受了种种磨难,付了沉重的代价,其中包括鲜血和生命。六七十年代,54万全国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,踏着转业官兵、支边青年和科技知识分子的足迹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北大荒。”
弘扬北大荒精神
一个国家的强盛,离不开精神的支撑;一个民族的进步,有赖于文明的成长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、社会、公民三个层面,提出了倡导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,倡导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,倡导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对于凝聚社会共识、形成崇德向上的时代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,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。多元的社会结构、经济结构,以及每个人不同的成长背景,决定了构成这个社会的主体—人的价值观的多元,但多元的价值观之所以能共生,其根本就在于同一个理想的存在。这四个词便是革命先驱、领导者乃至每个公民为之努力希望达成的理想社会状态。
公民是社会的组成部分,公民个人的修养、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层面倡导个人应具有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的价值准则,每一个北大荒人如果能将这种价值准则融入生产生活、融入行动,必将凝聚起推动北大荒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。
内容节选自共产党员网